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柔性触觉传感器作为其重要的感知元件,对提升机器人的交互能力、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还涉及到安全、效率、标准化以及国际竞争力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可推动中国企业在触觉传感器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从而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促会标委会”)联合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共同组织的《人形机器人用柔性触觉传感器》团体标准审查会成功召开,该标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智能医疗器械研究中心牵头起草。
会议由国促会标委会标准部李千均主持,标准起草组副组长、标准部副主任张学茸,标准部刘莉慧出席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广州埔慧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柔性触觉传感器中心、零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代表及相关行业专家参加本次审查会。
会上,李千均就国促会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工作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刘莉慧对《人形机器人用柔性触觉传感器》团体标准的立项背景、编制情况、编制原则与框架、主要技术内容等向专家组和参编单位进行汇报说明,深入探讨柔性触觉传感器的灵敏度、一致性、量程等内容,旨在规范传感器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性能评估等,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在标准讨论环节,行业专家和参编单位代表围绕《人形机器人用柔性触觉传感器》团体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内容进行全面审查,一致认为该标准以行业现有相关技术指标和要求为基础,以综合性、系统性为原则,可确保传感器在感知人类行为、意图和状态方面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人形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和稳定状态。专家组表示,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标准体系,可为人形机器人研发、生产、测试和应用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不仅对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标准化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对提升机器人性能、保障人机交互安全以及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最后,张学茸副主任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她表示,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中最受关注的分支,一直在追求更高的技术突破和应用领域的拓展。我国也出台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等多项支持政策,支持人形机器人用柔性触觉传感器的发展。该标准的发布及实施,一方面可以规范市场秩序,避免低质、低效的产品充斥市场,从而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明确柔性触觉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要求和性能指标,也有助于提升国内触觉传感器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向国际化发展。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对柔性触觉传感器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由于目前市场上触觉传感器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缺乏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推广。本次审查的《人形机器人用柔性触觉传感器》这项标准,结合了现代机器人技术和触觉传感器领域的发展趋势,可助力企业评估触觉传感器的性能和质量,确保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为触觉传感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