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能力直接影响车辆的可靠性与稳定性,这不仅关乎驾乘人员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联整个智能交通系统的运行安全。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电磁环境的要求日益严格,电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促会标委会”)联合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共同组织的《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能力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由国促会标委会标准部陈致杭主持,标准起草组副组长、标准部副主任刘志强出席会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成都新欣神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亿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摩高科摩擦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代表及相关行业专家参加本次研讨会。
会上,陈致杭就国促会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工作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对《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能力技术要求》标准的立项背景、编制情况、编制原则与框架、标准工作计划进行汇报说明,从电磁兼容性、电磁抗扰度、电磁辐射等多个方面,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电磁安全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确保车辆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稳定、安全运行。
在标准讨论环节,行业专家和参编单位代表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能力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缩略语、总体要求、实验室电磁安全能力要求等内容进行积极研讨,充分考虑车辆的复杂电磁环境和实际应用场景,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极大满足了现代交通对高效、安全、智能的需求。
会议最后,刘志强副主任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近年来,国家出台《“十四五”汽车产业发展建议》《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为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精神,国促会标委会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正式立项《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能力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有助于确保车辆内部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防止外部电磁干扰导致的安全事故,促使汽车制造商不断研发新技术、新材料,以提升车辆的电磁兼容性和抗干扰能力,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电磁安全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领域的标准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提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电磁安全水平,保障行车安全和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