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分布式光伏、充电桩等负荷侧资源规模不断扩大,电力保供与新能源消纳压力并存,电源侧灵活性调节资源不足与负荷侧灵活性调节资源闲置问题日益突出,这要求电力系统需要具备更高的灵活调节能力。虚拟电厂通过集中聚合负荷侧“小微散”资源,形成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聚合体参与电网调节,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促会标委会”)联合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共同组织的《虚拟电厂可调节能力测试方法》团体标准启动会成功召开。

会议由国促会标委会标准部刘世纪主持,标准起草组副组长、标准部副主任吕常松,标准部沈号函出席会议。东北大学、河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金风零碳能源有限公司、山西城市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中心、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供电公司、上海电力大学、上海采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蜂巢聚能(广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代表及相关行业专家参加本次启动会。
会上,沈号函就国促会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工作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刘世纪对《虚拟电厂可调节能力测试方法》团体标准的立项背景、编制情况、编制原则与框架、标准工作计划进行汇报说明,得到了参会代表的一致认可。
在标准讨论环节,行业专家和参编单位代表围绕《虚拟电厂可调节能力测试方法》团体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测试条件、测试方法等内容进行积极研讨,明确虚拟电厂可调节能力的测试方法和评估指标,旨在提高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单元的接入和消纳能力,确保虚拟电厂在并网前经过严格测试,具备足够的调节能力和响应速度,从而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会议最后,吕常松副主任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随着虚拟电厂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电力市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编制《虚拟电厂可调节能力测试方法》这项标准,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为虚拟电厂运营和调度提供重要参考,推动虚拟电厂在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能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和创新,从而加速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进程。
虚拟电厂作为一种特殊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其可调节能力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依据科学的方法和指标对虚拟电厂运行、调度进行优化评估,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团体标准启动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在虚拟电厂可调节能力测试方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期待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虚拟电厂的测试效率和准确性,推动虚拟电厂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