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减排和资源化利用成为解决气候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编制相关技术规范,可有效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固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促会标委会”)联合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共同组织的《负碳材料 二氧化碳捕集固定制聚碳酸亚丙酯(PPC)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启动会顺利召开。

会议由国促会标委会标准部李千均主持,中山大学教授孟跃中,国促会标委会标准起草组副组长、标准部副主任张佳慧,标准部晁楠楠出席会议。河北信诺立兴集团、武汉工程大学、浙江恒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广州天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一诺威聚氨酯有限公司、杭州合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世纪森朗实验仪器有限公司、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代表及相关行业专家参加本次启动会。
会上,李千均就国促会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工作内容进行详细介绍,晁楠楠对《负碳材料 二氧化碳捕集固定制聚碳酸亚丙酯(PPC)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立项背景、编制情况、编制原则与框架、标准工作计划进行汇报说明,得到了参会代表的一致认可。
在标准讨论环节,中山大学孟跃中教授带领与会人员逐章逐条讲解标准内容,行业专家和参编单位代表围绕《负碳材料 二氧化碳捕集固定制聚碳酸亚丙酯(PPC)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技术要求等内容进行积极研讨,明确PPC生产流程、原料选择、工艺参数等关键环节,旨在提升其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等技术指标,确保PPC产品能够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从而满足更多领域的应用需求。
会议最后,张佳慧副主任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她表示,PPC作为一种以二氧化碳为主要原料的可生物降解材料,其制备过程实现了对二氧化碳的有效捕集和固定。通过编制技术规范,可以进一步推动这一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率,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还能推动我国PPC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可降解塑料等绿色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这些政策的出台为PPC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聚碳酸亚丙酯不仅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加工性能,还可以通过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固定技术制备而成,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立项制定该标准,一方面将有助于规范PPC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提高产品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将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固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减排目标的实现。未来,随着催化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一步优化,负碳材料的成本将逐步降低,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PPC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