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进步和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物保护与传承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展览方式已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互动性需求,同时实体文物因频繁展览、触摸造成的物理损耗也不容忽视。文物三维扫描建模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手段,能精确记录文物的形态、结构和纹理等信息,为文物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近日,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促会标委会”)联合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共同组织的《基于数字赋能文物三维扫描建模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研讨会成功召开。

会议由国促会标委会标准部付梦超主持,标准起草组副组长、标准部副主任刘苗苗出席会议。博恒文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湖南美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欧徕测绘技术有限公司、苏州小数岛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嘉兴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甘肃恒真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华交信科科技、武汉华诺三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达羽(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浩宇天地测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茂数云(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师范大学、河南省爱普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扬州扬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埃太科(上海)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甘肃科诺影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代表及相关行业专家参加本次研讨会。

会上,付梦超就国促会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工作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对《基于数字赋能文物三维扫描建模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立项背景、编制情况、编制原则与框架、标准工作计划进行汇报说明,涵盖基于数字赋能文物三维扫描建模的扫描参数设置、数据处理和分析、模型构建和验证等方面,旨在为文物三维扫描建模提供技术指导,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在标准讨论环节,行业专家和参编单位代表围绕《基于数字赋能文物三维扫描建模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前期准备、数据采集等内容进行积极研讨,明确不同文物对象的数据采集要求,包括扫描分辨率、点云密度、色彩精度等,规范基于数字赋能的文物三维扫描建模技术流程,确保可以获取高质量的文物三维模型,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会议最后,刘苗苗副主任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发言。她表示,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政策,文件中提出要建立健全文物领域多层次标准体系,加快推进考古、文物保护工程、文物数字化、预防性保护、火灾防控、洪涝灾害防御等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和应用。在政策支持下,国促会标委会携手业内专家学者、先进企业编制该标准,有助于规范文物三维扫描建模技术的应用,提高文物数字化保护整体水平,推动文物保护事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国在文物数字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制定和实施该标准,将有助于提高文物三维扫描建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让更多文物通过数字赋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期待在该标准指引下,文物数字化工作能够不断创新突破,实现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开启文物保护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