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成立于1992年,是在民政部正式登记的全国性一级学会。历届理事长为董玉昌(发起人为于光远、薛暮桥),王选(全国政协副主席、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倪光南(院士),郑树山(教育部副部级领导干部),第五届和第六届理事长由国家公务员局原副部长级副局长杨春光担任。名誉理事长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司马义·铁力瓦尔地。
1.党建领导工作机构
中央社会工作部。
2.主要行业管理部门
商务部。
3.业务范围
包含国际合作、技术交流、理论研究、书刊编辑、业务培训、咨询服务等核心职能。
4.发展愿景
近期目标——把学会打造成中央社会工作部系统优秀党支部、民政部系统优秀社会组织;
远期目标——努力把学会打造成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发展的平台,打造成国家级高端学会智库平台,打造成区域经济社会融通发展的平台,打造成世界企业家心中的家,为决胜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理事会成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众多知名企业代表,能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在经贸技术领域的协作,推动国际金融界、科技界、企业界来华投资合作。
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成功发布千余项团体标准,如T/CIET 1156—2025《绿色制造工厂智能监测系统技术要求》、T/CIET 1154—2025《储能电站绝缘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等,还携手行业专家与优秀企业共同制定大量涵盖多领域的团体标准,填补了部分行业的标准空白,为企业生产经营、产品研发、市场竞争提供了明确准则,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推动相关企业和技术在规范化轨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
学会现有会员1600多名,会员单位120多家,在行业内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拥有高端资源,包括院士、专家顾问78位以及8个智库研究机构,能够为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以促进中国与世界融通为己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助力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企业 “走出去” 和国外企业 “引进来” 搭建平台。
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作为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政策鼓励方向、产业发展方向、企业创新方向,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行业重点企业持续研究各行业领域标准空白点,建立健全涵盖钢铁、有色、化工、汽车、机械、新能源电池、环保、储能、光伏、大数据、机器人、绿色制造体系、智能制造体系、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等领域的标准化体系。
截至目前,国促会标委会开展标准立项研究上万余项,组织召开线上线下标准会议四千余场,为各行业产品质量提升、工艺技术创新、管理流程优化等提供了高质量标准支撑,打造形成了新型标准化创新发展服务平台,使学会标委会在全国团体标准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
标准制定与修订:围绕各领域产品技术、服务流程、安全规范等,制定一系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标准化体系;
检测与认证平台搭建:依托学会标委会深厚的技术底蕴与专业优势,构建了一套涵盖多领域、多维度的质量评定及认证全流程体系,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科学、规范、权威的质量把控与认证依据;
产业协同与咨询服务:为企业、高校及政府部门之间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定期开展培训、技术研讨、政策建议等工作;
成果推广与国际对标:将成熟的技术成果与标准化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各行业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促进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
标准化工作往往牵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倒逼相关技术和应用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同时,企业和高校也可围绕标准研究培养专业人才,形成可持续的人才供给与技术积累,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转型。
▌优化产业结构
团体标准可通过设定技术门槛、质量要求,引导资源向高附加值领域集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标准制定过程中,企业可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缩短新技术产业化周期,为新技术提供大规模测试验证平台,降低企业单方面研发投入风险。
▌重构企业话语权
制定团体标准是企业重构行业话语权、实现战略突破的核心工具,其价值体现在技术规则制定、市场壁垒构建、生态资源整合等多维度的系统性优势中,团体标准可作为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提案的跳板,使企业能够始终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在全国乃至全球标准化建设方面占据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