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中国团体标准十年:从0起步,迈向10万

2025-05-07

2015年,当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团体标准”概念时,这一新兴标准类型还只是我国标准化体系中的一粒“种子”。十年后的今天,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累计发布的团体标准数量突破10万项,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十年间,我国团体标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市场化、专业化的蝶变之路,成为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一、政策破冰:为团体标准发展奠基

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将团体标准纳入国家标准体系,为团体标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政策举措打破了以往政府单一供给标准的格局,开启了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新时代,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

2016年3月,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团体标准的培育方向和工作重点,标志着我国团体标准培育工作正式走向正轨。

此后,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重点任务分工(2017—2018 年)》,要求“发展壮大团体标准”;2017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赋予团体标准法律地位,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2019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联合印发《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对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团体标准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强调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实施培优计划和应用示范,为团体标准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微信截图_20250507154711.png

二、规模扩张:团体标准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团体标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25年4月底,共有8308家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注册,社会团体在平台共计公布105051项团体标准。十年间,团体标准从无到有,从寥寥无几到超过10万项,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我国团体标准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体现了市场对团体标准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参与。

640.png

团体标准的制定主体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社会团体,包括行业协会、学会、商会、联合会以及产业技术联盟等,它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组织协调能力,针对市场和创新需求,快速制定出一系列团体标准,有效填补了政府标准在某些领域的空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撑。

三、质量提升:从填补空白到定义标杆

团体标准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起初,团体标准主要是为了填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空白,满足市场的基本需求。随着发展,团体标准逐渐向更高层次迈进,开始在一些领域发挥定义标杆的作用,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和民政部联合印发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国标委联﹝2019﹞1号)文件中指出,国家鼓励社会团体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团体标准;鼓励制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团体标准。当前,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积极采用企业创新成果,将具有应用前景和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制定为团体标准,大幅提高了团体标准的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团体标准由量到质的蜕变。

四、应用推广:助力产业创新与发展

团体标准的广泛应用,为我国产业创新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产业发展方面,团体标准为企业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市场准入门槛,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制定和实施团体标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例如,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团体标准的先行先试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引领和规范保障,推动了这些产业从萌芽期向成长期的快速过渡。

微信截图_20250507165202.png

五、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回顾过去十年,我国团体标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从机遇方面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市场对标准的需求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团体标准作为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类型,将有更多机会在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国家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将为团体标准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支持。从挑战方面来看,我国团体标准的国际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国际标准竞争中,我国团体标准组织面临着技术壁垒、规则限制等诸多困难,此外,团体标准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团体标准存在技术内容不完善、制定程序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团体标准的规范优质发展。

我国团体标准的十年蝶变,是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团体标准将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提升质量和水平,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版权所有: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  
  • 政策指导:商务部、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国标委、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国资委、中国科协
  •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      备案号:京ICP备20023187号-3
  • 运营单位:通标中研标准化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
  •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路110号院5号楼10层1003室      电话:010-68844089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汉威国际广场三区5号楼西塔11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