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团体标准自诞生以来,历经多年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以及社会团体积极探索下稳健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历史性重大跨越,逐步构建起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新格局。
标准作为产业有序发展的规则基石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桥梁,已成为驱动产业创新升级、促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依据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31日当前在该平台完成合法注册且具备标准制定与发布资质的社会团体数量总计8334家,团体标准公布总量高达112260项。这一数据不仅成功刷新了我国团体标准的发展纪录,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从标准体系的结构对比来看,其规模已超过现行国家标准(46582项)、行业标准(112039项)以及地方标准(72274项)。这一鲜明对比充分彰显出,市场自主制定的团体标准凭借其强大的创新活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已然崛起成为中国新型标准体系中最具蓬勃生机与创造力的关键力量,为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标准支撑。
一、制造业:标准引领产业升级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团体标准目前已实现全部20个类别的全覆盖。截至8月31日,制造业以40679项标准(占比26.52%)稳居第一,成为团体标准数量最多的行业,凸显出团体标准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例如,由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归口的T/CIET 1597—2025《5G+工业互联网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指南》、T/CIET 1171—2025《智能制造 数字孪生虚拟工厂技术要求》、T/CIET 843—2024《金属波纹管制造工艺规范》、T/CIET 613—2024《锻压行业智能制造工厂建设指南》团体标准等,这些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联合了业内众多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共同参与,凭借其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技术成果,为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提供了保障。通过这种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确保了团体标准能够符合行业发展的技术趋势,另一方面有效满足了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真正发挥了规范行业秩序、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二、团体标准的市场进阶之路
在经济发展迈向高质量阶段的当下,标准化建设已成为驱动产业跃升、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引擎。从传统制造业的精益求精,到新兴数字产业的创新突破,标准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丈量着技术进步的尺度,规范着市场运行的秩序。而在中国标准化体系的演进历程中,团体标准作为一股破局而出的新生力量,正逐步崭露头角,走出了一条独特且意义深远的市场进阶之路。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赵宪庚在“第二届中国标准化大会”上指出,“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的新型国家标准二元体系战略布局,是中国在标准化领域深化改革的重大创新。他强调:团体标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一是促先进,技术指标上团体标准是先进于国家标准的,因为国家标准体现的是基础性和公益性,不是体现先进性;二是促创新,团体标准是经营主体制定的标准,经营主体都是要从事产业、技术,形成产品的,所以团体标准一定要促进创新;三是促竞争,竞争是市场的本质属性,团体标准既然是经营主体制定的,那么它就应该为经营主体的活动提供支撑。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数字经济崛起的双重时代背景下,团体标准正经历着从行业技术规范向市场治理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升级。这一由市场主体自主创设的规则体系,既不同于政府主导的行政指令,也并非企业独行的技术壁垒,而是通过市场选择形成的动态治理机制,充分体现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竞争规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那些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的团体标准将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而那些不适应市场发展的标准则会被淘汰。这种动态的调整机制使得团体标准能够始终与市场发展保持同步,为市场高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三、团体标准对不同市场主体的战略价值与差异化影响
参编牵头企业——通过主导团体标准制定,将自身技术优势、专利成果转化为行业规则,既可以巩固技术领先地位,又能通过标准推广扩大行业影响力。这种规则制定权使其成为行业技术演进的“指挥棒”,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围绕其技术路线布局。
参编跟随企业——通过参与标准制定,提前掌握行业技术趋势,避免因标准更新导致的合规风险。同时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技术工艺,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实现零部件互认与供应链优化。
采用团体标准企业——可统一标准规范,减少因技术指标不一致导致的沟通成本,提升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中,团体标准还可以作为准入条件或加分项,在项目竞标中获得额外加分。
未采用团体标准的企业——可能会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研发与生产成本。特别是在消费者日益关注标准认证的背景下,未采用团体标准的企业容易使消费者降低对品牌的信任度,使企业承受较大的竞争压力。
团体标准的蓬勃发展,是我国标准化工作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生动体现,它标志着我国标准体系正迈向更加开放、多元、高效的新阶段,市场主体在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得到充分彰显。展望未来,团体标准必将在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成为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和“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