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理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强化全链条监管合力,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5年3月13日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完善食用农产品协同监管,加快建立食品运输协同监管机制,加强组织实施等。
《意见》指出,要依法建立散装液态食品运输准运制度,明确运输散装液态食品车辆的食品安全准入条件和技术标准。《意见》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纳入网约配送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经营者要依标准开展培训工作。
众所周知,标准化在食品安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能够通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标准制定,确保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有统一规范,减少风险。标准化在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有四个维度,同时也为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者带来了四点思考:
标准化是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应加快构建覆盖“源头管控、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应急处置”全生命周期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监管从“经验驱动”向“标准驱动”转型。在农业生产环节,重点完善农药残留、兽药使用、土壤污染防治等标准;在食品加工领域,强化食品添加剂使用、生产工艺规范等强制性标准;针对新兴业态,制定预制菜、网络餐饮、冷链物流等细分领域标准,填补监管空白。
加强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规则对接,鼓励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到2030年,我国主要食品安全标准指标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的协调率将提升至95%以上。应建立国内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依托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时监测标准执行效果,确保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通过标准互认消除贸易壁垒,推动国内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中国食品标准的国际公信力。
要尽可能地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深度嵌入标准化实践。例如,在食品溯源领域,推广“一物一码”统一标识标准,实现从农田到消费终端的全流程数据贯通;在风险监测中,利用智能算法对海量检测数据实时分析,动态优化风险预警阈值标准。此外,要努力建设食品安全标准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标准查询、合规自检等“一站式”服务,降低中小企业执行成本。以技术手段破解标准执行难题,提升监管效能与风险预警精准度,强化标准的动态适应性。
为确保标准有效落地,《意见》明确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协同机制。一方面,强化监督执法与标准执行的衔接,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零容忍”;另一方面,探索“标准领跑者”制度,对主动采用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政策激励。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社会力量将深度参与标准制定与评估,形成多元共治格局。通过标准凝聚政府、企业、社会共识,形成多方协同的约束力与执行力,推动治理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提质”
此次《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治理迈入“标准治理”新阶段。通过全链条标准化建设,不仅能系统性防控食品安全风险,更将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未来,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获得感、幸福感将持续提升。